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闾丘露薇解读地域歧视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地域歧视”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知,尽管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了城市归属感如何被家乡塑造和传承。

我还想起了与另一位朋友在纽约唐人街共进晚餐时发生的一幕。她带着孩子去吃饭,被来自香港的服务生问及他们是哪里人,孩子随即回答说:“我们是香港人。”然而,这位服务生的反应却令人惊讶,因为他不相信他们能讲广东话,即使他们从小在国际学校学习,家庭用普通话交流。这让我思考,我们如何用语言或出生地来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这种界定显得过于狭隘且复杂。

过去人们可能更容易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地方,现在则不同,大都市的人群日益多样化。我曾经拿着单程证走过罗湖桥,那一刻我明白了,只有香港人的身份才是我真正的归属。而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特区护照时,我无法不开玩笑地说:“有选择真是太痛苦的事情。”

尽管我不常考虑歧视问题,但我知道它无处不在。我也曾无意间歧视过别人,所以我学会了心理强大。但即便内心强大,如果制度上的歧视影响到机会公平度,再怎么样的自信都难以抵御挫折和沮丧。

上海是我成长的地方,从小就感受到了上海人的优越感,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在大学时代,这些观念消失了。当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相聚时,我们开始发现兴趣、爱好和个性比口音或出身更重要。知识累积让我们的眼界扩大,让我们懂得世界之大,而我们所知之少。于是,当听到有人利用地域歧视寻求优越感时,我觉得这些人其实很可怜,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知道的世界太小。

回忆起小时候班上借读生的故事,他们因为户口问题而被分隔开来,在准备中考前突然消失,这种制度性的歧视对个人影响深远。我虽自称为上海人,但我的家已经离开那里,所以我清楚地知道应该关心这个城市,以及不能只享受好处而不为之做事。如果每个人都不行动,那么现在享有的东西就会从生活中消失。

虽然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更加爱这个城市。你可以不爱但请尊重别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