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论道”平凉: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泛”探索国外有趣民俗相遇
王蒙在“平凉市委大讲堂”进行了深入阐述。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讯(首席记者邢剑扬)10月23日下午,在平凉市举行的第17次“平凉市委大讲堂”,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以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吸引了900余名干部群众。在此之前,讲座已成功邀请了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著名经济专家马骏等学者、专家共计17次。
王蒙在两小时的演讲中,以诙谐幽默和实例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见解,让听众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赢得了阵阵掌声。他的观点集中于三个方面:中国的泛道德论与性善论、泛哲学论,也就是整体论,以及泛相对论,亦即机变论。
中国的泛道德论与性善論
王蒙认为,中国特别重视道德,把爱情乃至于把道德化,在全世界都很少。在封建时代,你靠什么来维持你的封建权力中心的稳定性呢?靠的是一种礼义之法,这种方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自古以来所宣讲的话语,如老子的天地自然之美德和刘伯温提倡的人间正义。
这种观点既是我们的精髓也是特色,它增加了我们中华文化凝聚力,但同时也是一个弱点,是一个我们随时要加以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是非,而不能只考虑关系。这一点已经被老百姓所接受,如果你忽视这种关系,你可能会失去人民支持。但如果你否定所有这一切,你也将失去人民支持。
中国的泛哲学論,即整体論
王蒙说,我们注重的是整合,不仅关注联系,而且推导,从大概念出发处理一切问题。从诸子百家的讨论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它往往忽略个案处理,使得解决具体问题变得困难。而且这种大的概念往往缺乏逻辑严密性的支撑。
中国的泛相對論,即機變論
王蒙认为,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变化和适应环境能力,就像《道德经》中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意味着当人们认识到什么才叫做好的时候,那么它背后的不好也就会出现。这使得我们的行为总是在不断调整,无固定模式,有利于应对各种挑战,但同样不足以建立坚固的地基,比如法律体系或逻辑系统。
总结而言,尽管这些观念带来了灵活性和适应力的优势,但它们也存在一定局限,如缺乏逻辑严谨或法治理念等。这场演讲让人深思,我们如何保持传统价值,同时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更细致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