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都有处理好跟上级之间、同事和朋友之间关系的良好愿望。
有时候,我们自认为一腔赤诚,一片苦心,一心为别人好,但是结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并不被认可、理解和接受,甚至好心办成了坏事,受人冷遇、埋怨、怨恨。
问题出在哪儿呢?
方法上的问题尚在其次。因为方法服务于观念,服从于认识。我们只有正确认识问题的症结,才能知道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方法。
所以说,认识一定是第一位的。
那么,平常我们在认识上,产生了怎样的偏差,才招致这样的后果呢?我们一起看看庄子怎么说,说不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01、看待事物要周致客观,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向别人说教
《庄子》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颜回听说卫国的新国君年轻气盛,做事草率,不爱惜百姓,致使很多人流离失所,尸体像芭蕉叶一样填满了大泽。就想去卫国一展身手,做一番事业,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
从颜回的角度来说,这个想法没毛病。
身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和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颜回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十分正确。
他怀着满腔热忱来向孔子辞行,但是孔子却告诉他,此事万万不可,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想法去,恐怕有性命之忧啊!
颜回很疑惑,就请老师帮他拆解拆解。
孔子就告诉他说:你虽然道德醇厚,态度诚恳,但这不一定就符合卫国国君的口味。
假如卫国国君是个尚贤使能,憎恶小人的人,又怎么轮得到你去说教呢?
你这样去做,不过是想用别人的错误来彰显你的才干和道德,卫国国君又怎能容得下你呢?
过去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比干,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自己的身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认为道德高尚,违背了君主的意愿,才招致杀身之祸啊!
颜回说,那我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孔子说:你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如果接纳你,你就说;如果人家不接纳你,你就少说话,不要求名求誉,因为名誉是人们相互倾轧的祸根,智慧是人们相互争斗的工具,你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抱一颗平常心,就可以去卫国了。
我们思考和看待问题,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就未必了,所以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周致客观,即使真心想为别人好,也切记不要站在道德高地向别人说教。
02、替人传话办事,不要急于求成,实事求是就是理想的境界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说话办事都是多向互动的,很少有不旁迁他涉,就是简单的一对一。
那么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办成事、办好事,从而摆脱特殊情况下,里外不是人的困境呢?
《庄子》说,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替人传话,传达人家真实的意思就行了,不要把那些过激不当的言辞也说出来;帮人做事尽力而为,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办成,就是我们待人做事的理想境界了。
生活中,我们常不能摆脱争能求胜这种心态的影响。比如帮人办事、替人撮合,但凡自己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办成功,否则就觉得太没面子、下不来台。
所以,难免会用一些小手段,耍些小聪明,结果,能办成皆大欢喜,办不成,就给自己落下许多埋怨不是。庄子认为,这都是我们的德行修养不够,所以告诫我们,凡事不要做作,实事求是,才是一个人成事的境界和胸怀。
03、就算真心为别人好,也一定要讲求方法
一个叫颜阖的人将要去卫国做太子的老师,去请教蘧伯玉,他说:遇到那种只能看到别人的过失,但却看不到自己错误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呢?
蘧伯玉说:他如果像个婴儿一样无知,你也要表现得像个无知的婴儿一样;他如果行为放荡没有准绳,你也要放荡而没有准绳,先使用这种委屈自己的办法,然后再加以引导,就可以使自己免受伤害。
不要做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事。就像一个人,就算再爱马,也不要见苍蝇蚊子落在马身上,就拿起蝇拍去打,你本意是爱马、为马好,可是它并不能理解你的好意,反而让马受到了惊吓。
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他们共同奠基了道家学派,但庄子里面有很多为人处世修身的典故,有很多现实的指导意义,充满“入世”的智慧和哲理,发人深省,值得我们用心品铭和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