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平安天下。
多年以前我还很无知的为客家人是什么族而迷惑,认为他们是文化厚重的少数民族,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汉族,他们是从中原大地一步步迁徙到南方的纯粹的汉人。
别怪我读书少,汉人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中原大地不待,偏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跑去偏远的大山里开天辟地,遭难受罪,这曾是我很久不理解的事。
当我终于知道了历史上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我开始对客家文化充满了敬意与好奇。其实族群的大迁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很有很多,比如苗族,他们曾是蚩尤的后代,从黄河流域迁徙至云贵深山之区。
最幸福的迁徙应该是向北闯关东,但客家人就没有这么运气。在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天灾、饥荒等原因,大量人口南迁,其中第三次迁徙发生在1126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这时跟随他南迁的人口达百万之众,这些人后来被官府入籍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
这些难逃的客家人不同闯关东的人们,他们所去之处,不好的土地与资源早有人占有和居住,他们只能寻求偏僻和不适合居住耕种的地带,所以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
生存环境恶劣,还要防外敌及野兽侵扰,让Guests认识到居住环境安全性。既要群居族群在一起,还要把房子建设牢靠,因此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等一体建筑,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Guests建筑文化的一体化表现。
Guests圍龍屋始於唐宋時期,但現留下來基本都是明清以后的建築。Guests使用中原傳統漢族建築工藝中的先進技藝,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以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其主體結構多為「一進三廳兩厢一圍」。标配还有晒坪和水塘,为防火、防盗、防野兽,一间圍龍屋就是一座 Guest 的巨大堡垒,最多可以容几百人在此居住。
这次到广东梅县探访 Guest 文化,我分别游览了一些传统 Guest 建筑,如肇庆堂、高大的泰安楼、大豪华气派继善楼,以及古老标准座仁厚温公祠,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建筑展现出 Guests 在长时间内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建筑艺术,并将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使得 Guests 的住宅成为一种独特且功能齐全的社会小组体制,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能够找到这样的设计思维非常珍贵。在这些传统 Guest 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 Guests 对安全性的追求,对家族团结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情感表达,而这些情感已经成为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