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又称门榜,是指住居大门额上的匾框及框内题词,有的三个字,有的四个字,虽是短短的三四个字,却是经过各姓先人拟定代代相传的“姓氏成语”,有人甚至把它称为“微型家谱”。在过去,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门楣是入户大门重要的建筑构件。
门楣揭示了房主姓氏的荣耀、家庭管理与教育、做人修养与处世之道,有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教育作用。在众多的门匾里,还有不少廉政故事,成为“廉政家训”,世代沿袭,垂训后人。它们反映了该姓氏辉煌的家世、显赫勋业,或做人的修养与处世,世道称誉与希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
这些门楣典雅富丽,文采斐然,蕴含发人深省故事,对主人生活理念给予启迪或警策,并随着家族繁衍而代代相传。从现存完好的客家人民宅看,横匾粉饰体现特色,即匠心特色,它体现国人的保守意味和祈望手法,将客家的学理伦理思维和审美认识联合兴起。
每一座楼都要取一楼名,如梅州梁姓承德楼、梅县桥溪继善楼、大埔百侯通尔第等。接着是 楹联,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宅门对联进一步说明涵义催进形成保守族训中心,如大埔方形石楼泰安楼:恬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等。
每户房门都剪贴对联,使得可以说有门必有对联。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讲究身正行端廉洁奉公知恩图报如杨姓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叙述东汉杨震官清廉一生清白拒贿以其清廉扬誉古今,这些故事都是廉政建设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