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探究彝语翻译史揭示少数民族文化宝藏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族人网的价值所在。

一、引言

彝语翻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译人之众、译作之多,令人服膺。不言而喻,自从操彝语的人和操其他语种的人有来往联系的时候就有了彝语翻译。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彛语翻译史料,我们仍知之甚少。本文将以编年体史学的视角,从文献实证、理论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出这段历史承续、实貌和脉络。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彛语翻译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传教士和探险者涉足了对待非汉族地区语言文字的一些尝试,其中包括对待西南夷语言(即今称之为“壮侗”或“壮侗-仡央”语言群)的初步接触。在这个时期内,有一些重要的事例值得注意,比如普学旺先生提到的《史记》中的“昆明”、“嶲”等字词系是由当时汉人对于西南夷方言进行音写记录得到的。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 彛语翻译

进入新中国之后,对于非汉族地区语言文字尤其是对待西南夷语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组织搜集整理后,由贵州大定县经师罗文笔翻譯出版《爨文丛刻》,这部作品收录了11种重要古籍,是公开出版第一部公认可信度较高的大型古籍典籍汇编。此外,还有一批来自岭光电社这样的机构发表了大量关于倮倮人的口头故事及文学创作,以及有关凉山傣族自治州历史与文化方面的小册子。

四 国外研究者的贡献

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达云南等地,他们不仅参与到了传教活动,而且还进行了一定的地方研究工作,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将一些基本的话题转化为双向交流。一位法国神父保禄·维亚尔(PaulVial)最早将《宇宙源流》这一著名经典作品用法文进行了翻譯,并且1898年他完成并出版了一本法文与中文对照版本。随着时间推移,这类工作逐渐增加,而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不同民族之间沟通方式的一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