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方,特别是赣、闽、粤三地交汇处,有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的祖先原本来自中原地区,是因为战乱逃难或投靠亲友而逐渐南迁形成的居民群体,与当地土著居民不同,他们是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外来客人,这个群体就被称作客家民系。
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
中原汉民迁徙赣南的大规模历史事件共有四次,基本上与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变革有关,小范围流动则如同细水长流,不可胜数。
第一阶段始于南北朝和宋末时期
在先秦时代,赣南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之族,而秦汉时期,由于控制了闽粤一带,朝廷曾派遣重兵驻扎在此,因此土著与来自外地的汉民开始杂居。但真正的大规模迁移开始于南北朝时期。
这一阶段进入赣南的人们,大多数祖籍都位于中原,还有一部分来自江东和西蜀,其迁徙路线往往曲折。在到达赣南之前,有些先在赣北或赣中的地方暂住,有些先是在福建邵武、宁化停留过,也有的先向江浙一带迁移,然后转移到赣东、赢中,最终定居在了今天的“客家大本营”,这些人的原因大多是为了逃避战乱。
第二阶段跨越元至明代中叶
这一阶段入主赣南省区的人口更多,这批移民主要来自于现在的“客家文化圈”。元末明初,当地人口大量流失,田园荒芜。而由于人口相对较为丰富,加上明初统治者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移民屯田,这批新入主城镇乡村的人们,也即便他们自己也是由北向南再次迁徙而来的中原汉人,他们也被视为新的主人。这种现象让这个区域成为最早形成客家文化的地方之一。
第三阶段从明末延续至清代前半叶
这一段时间内进军到这片土地上的新访客们,他们所来源广泛,但最终还是源自那远古的地球中心——中华大陆。这一次,又以山区为主要聚集点尤其是在龙 南、定 南全 南及寻乌及上犹崇义西部以及兴国瑞金会昌安远等县。同时,在这期间小规模出行更是不计其数,如同微风轻拂般不易察觉。
第四个关键节点:清末及其后续发展
最后一步骤里引领着我们走向现代的是,从清末起,一直持续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那些因战争迫害或政治压力迫使离开故乡的人们,以及那些受战乱影响逃离潮汕地区前往这里寻找庇护之人,都成了这段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那个年代,他们分别分布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就像天上的星辰一般散布开来。这一波涌入不仅改变了该区域的地理结构,更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格局,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了一个融合各式各样故事与经验的地方。(钟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