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乡村的清风月明之夜,孩子们常常会唱着这样的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这首童谣不仅流传于客家地区,而且寄托了长辈们对子弟读书有成的热切期望,以及他们对于“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
“耕读传家”,是以前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它体现了他们对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即勤于耕稼、勤于读书,这两者相辅相成,是保障未来的一种策略。在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上柏熊氏古村,有一处明代遗迹,上刻着“耕读处”三字,这正是客家人生命态和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小盆地与聚族而居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先民在唐宋之后迁入赣闽粤边区,他们带来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陌生土地。这里,“地大山深,疆隅绣错”,丘陵密布溪水纵横形成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小盆地。这些条件促使客家先民从头开始,他们必须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
这种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文明,便在赣闽粤边区孕育并发展起来。这一文明圈随着人口繁衍扩散,以至遍布整个赣闽粤边区,小盆地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客家族群最重要的经济特征。这也为家庭制度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由于小规模和低水平,使得一户人力就能承担一切,不需要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
宗族兴旺之本
“耕读传家的”文化已经被看作是客户族兴旺之本,因此许多宗族非常重视教育与其传承,把这一内容列入家庭规则中,使其变成了文字化并永久化,如兴国刘氏族规中的规定:“每见世家大族箔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以及《南康严氏族谱》立下的十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勉励子孙》,要求所有子弟,无论贫富,都应让其接受教育。
为了鼓励子弟学习,以前许多家族从田中划出部分用于资助奖励,如宁都李氏宗族考上秀才给予12担谷,或是在考试时提供路费考取后祠堂出资助学。此外,还设立了奖掖阅读经费组织如黄氏宾兴会或众经济组织形式来支持学生学习。
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而只有务实工作才能确保生计,所以祖辈们教导后人:“教子两行正路惟讀惟 耗”。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们受教育,没有钱的人也要卖掉东西供孩子念书。在广大的客家族群中,这种重视教育的情景普遍存在,每个取得进步的人都会受到家庭、宗族乃至社会的大力赞扬。
石旗杆昭示荣耀
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用石柱凿成的旗杆,它象征着功名。而当一个家族成员获得科举成功时,那么这个石旗杆将被竖立起来,并刻上获利者的姓名等信息,从而彰显家族荣耀。在科举盛行时期,如果有人考上了进士或其他高位官职,那么他的名字就会被镌刻在更高更宏伟的地位上的石柱上。这些石柱既代表了一座座知识殿宇,也反映出那份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希望。而那些未能进入仕途但仍然努力学习的人,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终将得到认可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