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歌民间技艺的守护者在哪里

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门歌源自凤阳花鼓,唱腔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所谓唱门子,就是逃荒行乞丐时站在东家门前的演唱。门歌分为上、中、下三路,三路风格各异。

上路分布在以六安为中心的大别山一带,滁州和江苏的门歌又名宫锣鼓、唱麒麟等。下路的中心在无为,包括宣州一带的颂春、摇钱树以及苏南的高淳唱春等。与省内其他曲种相比,它分布面广,有较大影响。

門歌里包含庐剧的一些基本元素,与庐剧形成有密切关系。但关于形成时间史无记载。一份1982年合肥市文化局发现的《正堂陈云》碑文显示,该曲艺形态至少形成于清同治七年,也可推断其形成于清中叶。

建国后,由于庐剧艺人不再兼谈門歌,加之逃荒现象消失,不复存在演出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門歌绝迹。在文化部门扶持下,一些新的作品和新流派不断涌现,为观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