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一座罕见的文化奇迹
在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撼的秘密——进士第,这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座建筑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地方特色民居的一朵奇葩。
进士第之所以显得十分罕见,是因为它曾经有过一位武进士如柳公中作为其第二代,而后更名为“进士第”。2009年,该建筑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
据说,王杞薰(1774—1832年),字如柳,号楚堂,他是清嘉庆六年的武进士,并且钦点三等蓝翎御前侍卫。他的第三代孙子王如萍,也中了武举,并且任嘉庆皇帝御前侍卫,被表彰为“为官十载一介不取,接上谨慎,待下宽和,军民咸服”。
传说当时王杞薰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还曾当过宫殿传胪贴近皇帝,因此深得嘉庆帝的信赖和赏识。他父亲曾被封武德骑尉,并敕授儒林郎。然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使用的大刀长达3.5米、重188斤,却在20世纪50年代被熔成劳动工具。
这座围龙屋分布面积达22000平方米,以二层建筑闻名,全屋计房300间、28个天井、3个主厅、二个化胎等。这所房屋以规模宏大、结构牢固著称,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艺术表现。
选址讲究,“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屋背后的连绵群山,与面前的低垄湿地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主屋左右各建有杂房厕所,与正屋合成为整体,大气古朴透出浓厚的人文脉络。
全屋用灰沙石料夯筑,每层楼高三层,可住人或存物。在洪水来袭时,可迁至二层居住。此外,还有直排式围屋两栋,长达百米,让人感受到建筑师们精妙设计与坚韧工程技术。
每逢除夕,由本家的文人书写红纸对联,对应张贴于指定地点,这些联句自拟已用200余年,不仅记事劝勉抒怀描景,而且工整流畅彰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谊与凝聚力。
这座客家围龙屋,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段丰富多彩历史与文化故事的见证,它凸显了一种特殊的地方性风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穿越时间回忆过去生活方式的小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