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杰出人物耕读传家的传奇故事

客家人的“耕读传家”:一代又一代的智慧与汗水

在客家乡村,每当夜幕低垂,月光洒满田野,孩子们便会轻声吟诵着那首流传千年的童谣:“月光下,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这首童谣不仅反映了客家人对子弟读书有成的渴望,也深刻体现了他们对“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的执着追求。客家人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便是兼顾农业和教育,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勤于耕作才能生存,而只有读书才能开阔视野、提高素养。

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上的柏熊氏古村保留了一处明代遗迹,上面赫然刻着“耕读处”三字,这正是客家人的精神所在。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文化中,不同地区各有特色,但共同的底蕴是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

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的一座古建筑上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刻有“锄经种字”的石匾,这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和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先民迁徙至赣闽粤边区后,他们带来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文明。这一文明圈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以拓荒、种植为基础,小盆地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客家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规模狭小和水准低下,使得一家一户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无需大规模社会分工与协作。这也为家族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地形多山少田的地理格局,加强了家族制度中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族聚居于自然村落,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所以许多宗族都形成单姓聚居的小型集体。

宗族兴旺之本,便是这些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在许多宗族家庭中,都非常重视教育,将之列入 家法族规,并把这方面内容使之“文本化”、“永久化”。如兴国刘氏族规提到:“每见世家大族箕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这是明确把读书识字作为教育后辈成才、家族兴旺根本的一般规定。而《南康严氏族谱》立族规十条,其中第一条即《勉讀書》,要求无论贫富都应送子弟就学,用以陶冶性情激励后人。

为了鼓励子弟学习,有些家庭甚至从属于自己的大部分土地划出专门用于资助奖励学习,如宁都李氏宗祠规定考上秀才由祠堂出谷12担;赣县温氏宗祠则规定考取秀才奖给24担谷等等。此外,还设立各种经济组织来支持学习,如黄氏宗祀成立宾兴会筹集资助学生资金。

对于个人来说,以前惟利益唯愿意就是现实选择,因为山多田少商业不发达,要生存唯有力 耗;要成才或许能够超越常人,只能通过阅读。这所以祖辈训诫后辈:“教子两行正路惟讀惟 耐。”无论贫富,都应该让儿女受教育,即使没有钱,也要砸锅卖铁让孩子念书久而久之,在广大的 客 家地区,对于谁能如何学习就会受到哪怕只是表面的赞赏或批评。但实际上,这样的态度培养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群,从而促进整个社区向前发展。”

石旗杆,是功名象征,它昭示的是过去某个地方曾有人品位高远的人士出现,那是一个荣耀时期。在科举盛行时代,当一个家庭成员考上了进士或者其他官职,就会请手艺高超的手工艺师制作石旗杆并雕刻功名信息及吉祥图案。当清朝来临,有些地方还建立起具体关于竖立石旗杆的详细规定,比如考上秀才可以竖立较短但底座更复杂图案,而举人的则可以竖立较长且装饰更加精美的地基图案。此外,由于是根据功名大小来决定长短,因此人们只要看一次看一下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气,从这个简单的事物就可以了解很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