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年们在澎湖元宵节时以最夸张的方式演绎乞龟习俗

在古代传统中,龟被视为延年益寿的象征,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常以甲龟作为供品,称之为龟祭。制作的乌龟形状供品多种多样,其材料、造型和重量因人而异。主要有红龟果、面龟、鼠面糕龟、丰聘包、米糕龟、米糕乌龟能线乌龜等。名寺庙在元宵节或神明诞辰时,都会使用红色装饰的乌龟能作为供品进行祭拜,并将其带回家分食,以此求得神明的保佑和平安。这一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乞取活动。在早期,这些庙方准备一些面粉和其他可食用的原料制成类似乌龡形状的小食品放在庙内。在节日当天,信徒们可以到庙中烧香膜拜,同时表达自己的愿望,然后掷筹决定。如果是“圣窖”则信徒需要将烛台插入小食品背部并调转方向朝向门外,然后带回家,与全家人一起享用,以寻求平安。但如果前年的所求未能实现,或家中有丧事,则可以暂不归还直至运气好转后再加倍归还。不过实际上很少有人不归还。如果连续几次乞取,则需先登记备忘,如超过三年仍未归还,将姓名写在红纸上贴于庙墙示众,被称为“壁上”。随着经济繁荣,不仅各地寺庙都举办这样的活动,而且每年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巨大的烛台,每个烛台重量高达15000斤以上,只有吊车才能搬动。此后这些巨大的烛台不仅让村里每户都能分得一份,还有一部分捐赠给低收入家庭,因此澎湖元宵节上的乞取活动成为当地最热闹且盛大的一项民俗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