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客家人的生活用具与文化象征。它的出现,与客家人对八仙故事的热爱紧密相连。在梅县的吕祖庙和蕉岭的广福六公里外滴水岩等地,都有着与八仙有关的传说,这些故事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对这段历史的怀念。
据说,玉皇大帝举办寿宴时,八仙各显神通赴宴,但他们留恋人间美景,不急于归去。他们在一处名山下偶然停留,张果老建议小憩,便各自变出石桌、石凳、香茗、鲜果等,以此品茗赏景。这些石桌因被八仙使用而得名为“八仙桌”,人们遂将食饭用的红漆桌也称之为“八仙桌”,追求吉祥和喜气。
制作一个完整的八仙桌需要选取上好的木料制成0.88米长宽相同的正方形,并且讲究的人家会用红漆来使其更显庄严和喜庆。此外,每天早上的清洁工作也是主妇们重要的一部分,她们常用一种叫驳节草的地方植物来擦洗,因为这种草既软又硬适中,用起来既快捷又有效。
对于客家人来说,保持 八仙桌 的清洁不仅是对这个物品本身的一个尊重,也是文明礼貌的一种表现。而在家庭规矩中,最为严格的是关于如何摆放和使用这个物品。在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如春节、中秋等祭祖拜神,以及结婚满月做寿乔迁等喜事,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一定规则,比如不能放在衣服上,小孩子不能坐定于表面,不允许敲击或划伤不得让鸡飞到上面要立即赶走以免带来不吉利。
同样,在丧事当中则完全相反,将横摆设定平行于厅后墙壁,让晦气流离出去,而在座位安排方面,则体现了尊老敬贤,比如儿子结婚时母亲家族首位,或是在满月宴席新娘家的父亲家族首位等不同的规矩。而现在圆形餐桌普遍使用的时候,这些古老规矩虽然已经不再严格执行,但仍旧能够回忆起过去时代每一次团聚共享美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