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之谜:从阴阳交替到干支纪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法经历了无数变迁。辛亥革命前后,大年初一和立春两者曾各自作为新年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名称被逐渐改变。
岁首的定义也颇为复杂。在夏代,正月初一被视为一年之始,而周代则将其定在十二月初一。秦朝又将它提前至十月初一,直至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布,使得正月再次成为岁首。但这种岁首并非用于干支纪年的计算。
古代文明最初都使用阴历来记录时间,因为月亮绕地球运行周期较为直接易懂。但是,由于12个月不足一个太阳年,所以需要频繁地闰加一个或两个月,以保持与太阳年的同步。这就是为什么24节气成为了纯粹太阳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一年分为24等份,每个节气对应大约15天左右。
汉武帝《太初历》的另一大贡献是在于确定以正月作为岁首,并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这两点影响深远,被后来的各种历法所沿用,以避免出现两个正元的问题。如果遇到闰二月,就会改为闰三 月,这也是二、三、四、五月连续闰出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地区民众对于具体年龄的记忆并不精确,但这并未妨碍他们日常生活。而对于国家来说,纪年的准确性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汉代以前多采用帝王名号加上执政年份来纪年,而西汉末期开始采用干支纪年,即利用天干与地支配合形成一种循环系统,每60年完成一次循环。
干支纪时不仅用于计日,还有更高级别的应用,如农曹预报农作物丰歉、祭祀日期选定以及占卜吉凶等。然而,尽管如此,与基于阴朔(即根据新圆缺观察)的农历相比,其精度并不高,因此无法完全替换。
十二地支配偶动物,也许可以追溯到秦代。在《日书》中的记载里,我们看到子配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囗巳蛇午鹿未马申环酉水戌羊亥豕这样的搭配方式。但这些搭配并不直接关联于生肖而是更偏向贬义色彩强烈,因此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生肖。不过,这种搭配关系已经在东汉王充《论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一系列属相对应关系,从而使得生肖与立春这一界限变得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