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现当代道家厉害的人物于自然之中寻道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入道,从师潘师正,在中岳嵩山学习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司马承祯深受潘师正器重,被认为是继承上清之法的得人。

他居嵩山多年后,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筑庐舍,并称为众妙台。在这里,他修习内丹说,以“坐忘论”为主要著作,这本书阐述了合道的重要性,对唐代道教产生了转变作用,为五代、北宋内丹先河打下基础,对宋明理学产生了影响。

大周圣历年间,由于他的修仙名声被则天皇帝所知,他被召入京都洛阳,并受到尊敬。司马承祯婉拒留京师返回天台山,被赠宝琴一张和霞帔一身,并由朝廷护送。当时,有百余官员写诗相赠,其中徐彥伯选集并编撰成《白云记》。

司马承祯在京期间,与当时许多文学家和政治家交往,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等结为“仙宗十友”。他离开京城前夕,由卢藏用劝说,但司马承祯坚持要回到天台山,这也导致了一段历史上的典故——“终南捷径”。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並親授法箓前後賞賴甚多。在與玄宗對話時,司馬承禎提到了延續世間事宜,但其言辞含蓄而神秘,使玄宗亦受而秘藏,不欲外傳。此後玄宗治國二十五載,有人認為是得於司馬承禎道力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