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我们的预设概念所限制。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专注于仪式音乐研究的学者,现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请您谈谈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不敢自居为该领域的代表,但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成为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者发现,他们过去在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领域的田野考察与今天对“仪式”的理解相吻合。或者说,我们今天定义的“仪式音乐”概念较为宽泛,因为它涉及到神圣部分和民俗部分。我觉得,我们缺乏认识的是民俗部分中的“俗”,包括约定俗成、通俗、风俗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秩序和规则的一些活动。而将这些规则有序的活动纳入到仪式之中,它们实际上与仪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过去认为是传统音乐或地方民族民间乐器的一些文化现象,其实蕴含着一些符合某种准规或吻合了某些特定概念的情景。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一些致力于此类研究的人士和机构,如上海音楽学院成立的心理语言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项目等,这些都促成了目前这种热潮。
然而,在未来的相关探索中,我强调不能无原则地扩大仪式音乐范畴。具有特定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就是特定的意义上的儀礼音樂。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要因为这个领域变得流行,就把任何现象都归咎于它;反过来说,也不能用单一而固定的方式去套用任何文化现象。这是我个人观察到的体会之一。在我的看法里,如果没有明确它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并且表达出了非同寻常的情形,那么这样的泛化就会失去其真正意义。如果每天普通的事情都被当作严肃认真的儀禮進行分析,那岂不是太过分?所以,我坚信应该保持对「儀禮」行为标准、条件以及要求的心态,而如果没有这些要求,即便再泛化也不构成真实有效的「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