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中原古俗的烙印—宁都乡音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客家方言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宁都地区的客家方言则以其独特的韵味和保守性受到广泛关注。
宁都方言中,声母方面较为保守,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少2个,其中没有卷舌音[t∫]][ts΄][s]和[z],却保留了唇齿音[v]和根音[η]。与《广韵》比较,比《广韵》的37个声母数量上少得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古音的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如辟母[g]、定母[d]、澄母[d]、并母[b]、从母[dz]、匣母[γע]、邪母[z]等,都变成了送气或不送气的清音。
在具体发音上,宁都方言至今一部分轻唇音在口语中尚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仍然保持着重唇 音“帮滂并明”一组读音。例如,“抱宅鸟子”、“斧头”,这些词汇在宁都方言中的发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猪”、“诸”、“朱”等字,其发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
此外,宁都方 言还大量使用了古词,如“煏鸡”,“煏豆干”,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显示出了他们对历史语言的一种保护意识。
总之,宁 都客家的乡土风情,在语言习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遥远过去的情怀,以及那份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