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唐代道教内丹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在唐代,修仙之路被分为内外丹两大门派。虽然多数道人追求外丹,但也有一些选择了内外兼修的道路。司马承祯所信奉的上清派,则是将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这种方法既注重精神修炼,也不忘于物质层面的提升。
然而,司马承祯却更加专注于服气、养神这方面的内丹说法,他最著名的大成作品之一就是《坐忘论》,其中“坐忘”被视为达到合道境界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一思想体现了唐代道教从对世间事物的一般态度转变,以及其对五代和北宋后期内丹学说的重大影响。
司马承祯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他自号白云子,是洛州温县(今河南温县)的裔孙。在少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学之心,不羡慕功名,而是选择了修行。他入嵩山中岳,与潘师正学习符箓及辟谷导引等法术,并受到了师尊的器重,被认为是上清法传至今的人选。
在嵩山居住期间,司马承祯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己建造了一座庐舍,并命名为众妙台。在那里,他继续深入研究并实践他的修仙方法,不久便获得了远近闻名的地位。当时周圣历年间(698-700年),则天皇帝听闻他的声誉,便亲自下诏召他入京,并赞美他。
随后,在睿宗景云二年的某个时候,睿宗命其兄长承祎前往天台山邀请司马承祯进宫询问有关阴阳术数的事宜。然而,当时的情形并不允许直接回答,而是在谈到治国理念时, 司马承祯提出无为而治作为国家治理之法,这一理念深得睿宗青睐,但最终还是让他回到天台山。
此后,又有常侍徐彥伯写诗相赠,为此事编撰成书《白云记》。同时,他与许多当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结交,他们共同讨论着哲学问题和道德规范,这群人被称作“仙宗十友”。
最后,在玄宗开元九年的某个时候,由於玄宗又一次遣使迎接,让他亲自授予法箓前来朝廷赏赐甚多,并私下询问延寿秘密的事宜。此後,有傳言指出玄宗晚年得益於司馬承禎的道力,从而享有七十余岁高龄。这段历史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小故事——“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