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老聪门人,以隐者自居。其道独异,非所好也。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五:探索无为之人的智慧与境界。
老聪之道,有庚桑楚者偏得之。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知而去,其妾仁而远。畏垒大禳,百姓称庚桑子始来异于常人。
庞肿之体,与居相随;鞅掌自得,不言不笑。此乃淳朴自得之貌,也是淡然归实的态度。
三岁一闰,天道小成,因此畏垒大熟。百姓弃私道云:初来,我惊异。本计不足,如今有余。这正是贤圣的人与四时合度,无近功故日计不足,有远德故岁计有余。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社稷何?此乃慕圣人德,不共尊主,为立社稷、建宗庙、依礼祝祭,是岂不善邪?
听闻此事,南面不悦。门人未明其趣,是以怪而异也。老聪曰:“春生秋实,便是自然。”夫春秋生气,都在自然中,不必为也。
吾闻至人,在世间行走,而百姓不知所如往。我欲俎豆于贤人问,我其杓乎?我欲使物标杓,这岂不是栖隐者乎?
吾是不释於老聪言。在古代,每个人都想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但他们并没有成功。而现在,你们却想要效仿他们,这真是荒唐!
你们要知道,大人们需要丰厚的禄位,就像巨鱼和巨兽一样,只有在深水和高山中才能安然无忧。如果我们只求表面的利益,那就是浅薄了。
你们说二子(尧舜)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乱世中的本源,我们怎么能效仿他们呢?
你看那些辩论的人,他们总是在穿凿附会,用尽各种手段,却不能改变根本问题。你觉得这样做对吗?
举贤授能,让智慧出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都追求利益,所以就会发生杀父杀君的事情,即便是在白昼,也会变得不可救药。
我告诉你,大乱的根源,就是因为效仿了尧舜的问题,它将影响千年之后的人们,一直到有人开始互相残杀的时候才停下来。你认为这样的教义应该传承下去吗?
南荣听到这些话后非常震惊,他问:“我已经年纪大了,又怎样能够学到这些东西?”
庚桑子回答:“保持你的形象,不要过分地追求外界的事物,没有必要让自己劳累过度。一旦达到这个状态,你就可以理解我的话。”
南荣继续说:“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耳朵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我都不明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但是我知道盲眼的人无法自己看到,而听力损失的人无法自己听到。”
这三种例证说明了一身多么难以理解最终的大道理。这正如《内篇》所说,只有智慧也有盲点的地方。而且两种形态虽然存在差别,但仍旧无法获得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就像是寻找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的一条桥梁一样困难。
现在,我告诉你,要保持你的形象,将生命托付给它,让它自由发展,不要让自己的思想陷入烦恼和忙碌。我已经向你传达了足够的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