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传承文昌文化半岛风韵绕梁

道教四大名山中,文昌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深远。至十五世纪中叶,人开始信奉文昌帝君。在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王朝,并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以积极输入汉文化、发展朝中睦邻关系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1393年,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今汉城),随即在汉阳北部镇长坊(今汉城三清祠)新建崇奉道教的昭格殿。世祖十一年(1465),昭格殿大肆扩建,升格为昭格署,成为官方机构。在昭格署的三清殿里,就供奉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的神像,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等同居一殿,被人瞻拜。

显然,文昌帝君是以道教尊神的面目出现的,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被视为文化之神、文运之星、科举司神的人物,他颇受士民崇敬。随着道教宫观中的文昌帝君塑像和神位设立,以及广泛传播的一系列经籍,如《阴骘文图说》、《帝君戒士子文》等,这些都是对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在高宗时期,大量刊行和广泛流传,使得这股力量更进一步强化了对他的崇拜。他被人们尊称为圣君,与关圣帝君、孚佑帝君合称三圣;其经被誉为圣经、圣训、宝典、宝诰。此间屡次刊行的是《三圣宝典》、《三圣训经》、《三圣事实》,这些就是将他与关台、三公合集而成。

此外,在李氏王朝后期,不仅道教宫观宣讲他的经书,而且一些书院学宫也建造有他的阁楼,并碑刻著如《文昌劝学》的训戒,以规劝士子修身厉行苦学,为能作淳朴之士,而非忽流末劫偷薄之俗。这说明他不仅在思想层面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认可。

至今,在韩国较大的图书馆里仍收藏着各种关于他的文献,比如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就藏有多种版本的手稿本及印刷本,其中包括《惺世经》、《梦授秘藏经》、《统三经》等,还有一些从中国直接输入到韩国的大型出版物,如《阴骘文图说》及其他相关注解作品。这表明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理解还是实际应用方面,他都有着深远且持久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珍贵文献对于探索他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播以及影响当地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有一些由于未见于我国馆藏或著录,便难以断定是否是通过我国传入,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研究他文化在地域内传播及其变迁过程中的宝贵资料。此外,一些甚至跨越海洋,最终抵达日本,比如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的一卷译印版《 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以及东洋文学库所存有的其他几种不同版本的手稿或印刷品,这些都证明了其深远且持续不断地影响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