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文化在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从《老子道德经》的启迪到李氏王朝的盛行
文化教育之神,文运之星
文昌帝君以道教尊神的面目出现,为士民崇敬。随着道教宫观中文昌帝君塑像、神位的设立,文昌经籍也广泛传播。
多样化传播方式
直接输入汉文本,如《阴骘文图说》、《帝君戒士子文》等。
传抄,如无名氏缮写、黄正元注释并序的《文昌帝君考经》。
翻印汉文本,如张旭活字印刷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兼善堂张禹相重刊的《文昌帝君戒淫训》。
译印成朝汉文字或对译本,如李朝英祖十一年译印的《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高宗二十年由阙名用汉谚对译、丹山张星淳刊印的《文昌帝君孝经》。
人为其作注,如清霞子承宣、徐注释并序、崔晃作跋的《惺世经》,清霞子承宣、丁鹤九和崔晃作序、刘云作跋的大量文献。
李氏王朝后期文化扩散
不仅道教宫观宣讲了这些典籍,还有书院和学宫建立了专门用于学习和研究这些文献的地方,碑刻了有关古代智慧的话语,以规劝学生修身厉行学问。
韩国藏书情况及价值探究
韩国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关于此类文献,其中包括一些珍贵且在中国未见过的人物著述。这些文献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来理解韩国历史上如何接受和融入中国文化,并展现出一种深层次的人类交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