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代道教文化遗存与道德经的由来简介相互呼应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新疆古代道教文化遗存与《道德经》的由来简介相互融合,犹如一幅历史长卷。从考古发现看,道教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新疆,当时主要在汉人聚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流传。唐朝时期,道教成为西域汉人的主要信仰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喀拉和卓墓地出土文书中,有很多关于道教文化的内容,是研究新疆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内地汉人迁移到西域地区,这些汉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中原古老的道教文化带入了吐鲁番等地。在北魏至吐鲁番建立的四姓豪门政权期间,道教迅速传播并发展起来。

1963年阿斯塔那2号墓出土的一件“高昌和平元年(551年)符箓”,显示了北朝时期中原 道家文化对西域影响;1975年的喀拉和卓96号墓出土文书中的咒语,与其他文书中的相同内容,可见唐代吐鲁番居民宗教信仰有功利色彩,无论哪方神祗,只要能消灾辟邪,都可以用来信奉。

除了西州之外,道教还远播到伊州(今哈密市)、北庭(今昌吉州)、安西(今阿克苏地区)等地。甘肃敦煌出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唐代伊州有祥麰、大罗二观及柔远县天上观。此外,还有多座唐代宫观,如总玄观、龙兴观、安昌观紫极宫、唐昌观等。

到了宋元时代,一部分回鹘人也开始信仰道教。这一点通过德国探险家发现的一件回鹘文符箓得以证实,该符箓卦象类似周易,但卦名用回鹘文表明其存在于古代回鹘人中的传播。

五代时期,在布扎克墓葬出土了一幅乳钉纹彩棺,上绘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其中动物形象生动清晰,不仅反映了当时新疆和田地区流行的风俗,也体现了五代时期新疆地域性化的地位。

13世纪丘处机赴西域途径畏兀儿区域别失八里见到的数百迎接者中,有几位是来自中国的大乘佛寺或地方官府派遣来的工匠,他们在此传播佛法,并且也有可能参与到当地民众学习与实践儒学与仙学方面的事务。而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大量移民进入新疆,使得这里出现了新的宗教学术交流场所,如全真派大师们在乌鲁木齐设立全真寺,以及其他各路宗派设置自己的修炼中心。当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汇聚于此,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地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