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诚,字信甫,号洞明子,是一位在金元时期活跃的道教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据《元史》记载,他有着显赫的传统。祁志诚创建了著名的崇真观,这座道观位于赤城县金阁山下,被誉为遐迩闻名之地。
当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的元兵攻入河南时,14岁的祁志诚被俘虏,但他幸运地存活下来。在太原,他被一个姓强的大族收养,并开始学习。尽管他的养父希望他结婚成家,但祁志诚拒绝,因为他想要投身修行,与世隔绝。他听从师傅宋披云(即宋德方)的指引,在全真教中深造,并获得了“洞明子”的称号。
全真教是由王重阳创立并由丘处机推广的一支道教宗派。祁志诚致力于苦学和修行,他坚定地追求像丘处机那样超脱生死,以传道感化人心。他的目标是到那些频繁出现蒙古军队的地方去,从而减少无辜百姓遭受杀戮的人数。他选择赤城云州作为居住地点,因为那里是元朝上都到大都之间必经之路,也是丘处机多次访问的地方。
在云溪观中,祁志诚度过了45年的生活期间,他以治病自娱,同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当时丞相安童邀请他提供治国之策,而祁志诚以“身正则影正”等言论回应,使安童印象深刻。此后,这些话也被转述给忽必烈,并受到赞赏。至元七年(1270年),朝廷赠予他的师傅宋披云谥号“玄通弘教”,同时授予自己“诸路道教都提点”。至元九年(1272年),又授予其“玄门掌教真人”。
经过45年的努力与奉献,直至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75岁高龄的祁志诚圆寂,其逝世引起远近吏民奔走会哭的情景。而他的遗作《西云集》流传至今,其中包含著名诗句如:“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展现了其既外向又内省、既博学又简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