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诚,字信甫,号洞明子,是一位深受尊敬的道家高僧和全真教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变迁和动荡的时代,他不仅是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的荣耀,也是崇真观创建者之一。这座著名的道观位于金阁山下,传说中的修行之地。
在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祁志诚被迫与众多人一起被俘虏,但他幸运地生还了,并且遇到了强氏家族,他们收养了他并允许他学习。他拒绝了婚姻,因为他希望专注于修炼和学术,不愿像常人那样生活。
当时,全真教正处于鼎盛时期,祁志诚听从师傅宋披云(即宋德方)的建议,在太原西龙山学习全真教的教义。全真教由王重阳创立,并由丘处机推广。祁志诚致力于苦行和学习,他坚定地追求成为像丘处机那样的无私之士,将自己的生命置身事外,以传道为己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选择赤城云州,这里是元朝军队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丘处机经常访问的地方。在那里,他建立了一所简易寺庙乐全庵,并开始了45年的修行与传道生活。他以治病为业,同时游历山水,为人们带去安慰。在金阁山刘家谷,他建造了新的云溪观,其声望日益增长。
中统三年(1262年),丞相安童亲自写信请教祁志诚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而祁志诚以“身正则影正”等话语回答。这些言论深受尊重,被认为是治国宝训。此后,又被转述给忽必烈,被称赞为“叹异者久之”。
至元七年(1270年),朝廷赠予他的师傅宋披云谥号“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同时赐予金阁山上的寺庙崇真宫名称。而至元九年(1272年),朝廷又授予祁志诚“玄门掌教”及谥号“玄门掌教真人”,并命令地方保护其安全。
在赤城居住45年的岁月里,祁志诚用尽毕生的努力,用心感化世间万物,最终因疾逝世于至元三十年十一月,享寿75岁。当时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悼念,与其同情者数千计。他的作品《西云集》流传后世,其中包含着如“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的诗句,这些都显示出他既是一位隐逸,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