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天然道观探秘中和之奥秘倾听道德名言的智慧指引

道教文化:探秘《中和》之奥妙,倾听道德名言的智慧指引

2020年12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本次讲经以“爱人利物,和合包容”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新时代道教及修行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修行观。这个主题围绕《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等多部道教经典进行探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和”思想一直是道教修行的核心要义。我们的先祖圣贤们对“中和”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归根到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中”与“和”。

“中”是指站在中心位置,对于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方向有概念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心”。它与四极八方相对应,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这个位置上,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是在离开中心而奔向极点的过程。比如在一张白纸上标注一个黑点,它代表着我们修道的初心。当我们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我们的见识也越长,但是是否还能记得起始点呢?当我们离初心越远,那条线已经超出了纸张范围,而我们的修行变得复杂起来,你是否还记得出发时的心境?

笔者相信,有很多人会回答不是,因为随着智慧增长,他们就像一条射线一样,距离中心越来越远。人们都为了名利奔波,本想享受好时光,却把所有好时光都用在了忙碌上了。那时候应该怎么办?

这问题早已由祖师告诉过我们,“物极必反”,即回到朴素。如果处于极点,无论走哪个方向,就是远离极点而返回中的过程。当站在南北两个极点上的时候,不管走哪个方向,都是在远离这个极并逐渐接近到中的过程。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尽管祖师给我们千万条法门,我们保持了一念向道的心,但在前进路上,被各种吸引忘记前进。但没关系,当兴尽后,如果能记住敛心息欲;历经过喜悲与爱恨后,还能记住事业,那么可以重新开始,即使经历千万次岔路,也只需一念升起,就近在眼前的功夫。

人生需要向前进;修行则是一场往回返功夫。所以,在修行中有一句:“凡心死,道心生。”这里说的不是脱离尘俗,而是要明白什么是 道心、什么是凡心。在天地万物皆有相同大 道性观念下,不仅穿戴装扮到深山老林去才叫修行,只有做人做事合乎天地大 道的心,便可算作功德。而究竟仙还是魔,或许只是因为一次转念之间的事情。

作为主体,要不就是站在中间向外降本流末,要不就是醒悟之后要复本还元。不重要的是现在的位置,而是明白要奔向哪里,以我为中的时候,我就成为了每一个地方。我不过是一个万物之一,然后又成了每一个地方,这样,又哪里来的区分呢?

由此衍生出了“中”的概念,即“和”。所谓“不偏”,就是万物相合,没有不同,没有区别。这来自众生的自然状态,上帝所蕴含的大 Dao 本体。如果能够通过外面的相悟到了内真,这才直接触及了修炼的大 Dao 要义。不舍Dao 体,同时包含一切形态,每一种形态虽不同,却又符合真实。大 Dao 中包含一切,小小的事务却又符合大 Dao 的意志。“中 和”二字阐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

虽然各位高僧提出的法门很多,但如果细品下来,不管说清静或虚无,或抱一守真或说 中 和,其实都是表达同一种理想。一切众语汇聚,一致于 大 Dao 一统,大抵可找到道家的根本奥秘。此文原创,请注明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