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元观的深处白狐听着皇经是修行的诗句又该如何诠释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是不是藏着修行之人的答案

初年,深秋的一个子夜,风雨交加。乾元观的住持杨童孝如往常一样,独自在西拜殿的经堂内虔诚持诵《皇经》。忽然,殿外传来一阵异样的动静,像是殿门被抓挠、轻叩的声音。深更半夜,莫非还有施主求助?杨童孝将手中的《皇经》安放于香案,端烛上前打开殿门一看,竟是一只白色的狐狸。

白狐体态弱小,瑟瑟发抖,一条腿染着殷紫的血迹,两眼望着主人,看似受了伤来避难。杨童孝便将白狐引入殿内,用些伤药轻轻替它敷上,再将一些食物放在旁边,这才重返香案打坐诵经。

三柱香烛燃尽后,当他照例在西拜殿厢房的香烛前表诵《皇经》时,却发现那只白狐又悄然而至,它坐立在厢房外窗下,一动不动地竖着耳朵,如同聆听他表诵的《皇经》。杨童孝心想,也许这白狐暂时无舍可栖,或许它已对此地有了情感纽带,不如就由它自便吧。

怪的是,这 白狐每日伴随老道,在窗外聆听《皇 经》,从未间断。一天,当杨童孝完成了一次长时间的精准诵读后,对那只守候他的灵魂产生了新的理解,他说:“白狐啊,你已经三年没有离开过这里,那你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员呢?”话音刚落,那只守候多年的灵魂似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归宿。

几年过去,由于其忠诚与坚持,最终得以实现其愿望,被授予一个新的身份——成为乾元观的一部分。这段故事,让人们明白,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只要有信念和决心,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意义。在茅山乾元观中,那位守护者依旧聆听着,每一次都是对修行道路无尽敬仰与赞美,而那些人群则继续他们各自的人生旅程,但对于这个小小而坚定的灵魂,他们永远铭记:即使是在最遥远的地方,有时候,只需要一份真诚,就足以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