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独自坐在一片静谧的环境中,心中萌生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无欲则刚?这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也是一种修行状态。2020年12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一奥秘。
《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等多部道教经典作为依据,这次讲经活动探讨了新时代道教及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修行观。"中和"思想,是道教修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祖圣贤们对"中和"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归根结底,它包含两个方面:"中"与"和"。
所谓“中”,它意味着平衡与中心,无论是空间上的方向还是时间上的节奏,都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这就像数学中的射线,从一点向外延伸,却最终离远去,而非真正达到目的地。我们的初心正如那最初的点,当我们在修行路上越来越远时,我们是否还能记得起始之处?
当智慧增长,我们往往变得像那射线一样,越发偏离中心。但是,就像物极必反,我们应该回归朴素,不断寻找回到原点的道路。这不是简单地走回头路,而是一种内心的觉醒,一种从极端走向平衡的心态转变。
所谓“和”,它代表的是统一与共鸣。当万物相合,没有差异,没有争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这是从众生的本质出发,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表面的界限。此乃“齐一”的境界,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事物都是宇宙的一个面孔。
无欲则刚,就是这样的境界。在这里,“无欲”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世俗,只是在追求过程中学会放下私心杂念,让自己更接近自然,更符合大道。而“刚”则指的是坚定不移、清晰明确,不受外界干扰而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
所以,无欲则刚并非一种消极的情绪,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内心深处对真理坚守不懈的情感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即使身处红尘,也可以保持内心清澈,做到凡人却又超凡脱俗,这便是最高层次的人生修炼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