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父张三丰隐于微尘中显现真身

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大约在同治至光绪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汪梦九先生曾遇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四百七十余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这碑后有其草庵遗址。在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这也反映了张三丰的历史足迹和影响力广泛。他还被赐予三个尊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其他传说还有,他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的师傅是丘真人、晚年的师傅是火龙真人。但这些人物并非经典文献中的著名人物,也未见于经书,因此有些疑问。而且,在崇奉他的清代道士李西月之后,将他的学派归入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峰”,但是否真的如此,则存疑。

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的是,他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他倡导的是一个关于修身利人的理念,即儒家修养、佛家悟解、道家藏匿等各自不同的修行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认为,“儒离此道不成儒”,即没有这种修持,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佛离此也不成佛,“仙离此也不成仙”,即没有这种修持,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圣者。

总结来说,他对于中国文化史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因为他的长寿,更因为他所提出的关于信仰与生活哲学上的思考,以及他所创立的一套修行方法,对后来的许多学者和寻求长生之路的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多方面,他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古今智慧于一身的大智大慧者,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个人之一。不过,由于缺乏具体证据,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故事来想象一下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张三丰这一传奇人物的心态和评价。这一切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