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文化价值与学术地位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巅峰之作,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注释以来,便吸引了无数学者为其撰写注疏。元朝以后,关于《老子》的研究更加繁荣,以至于形成了“八十一章有三千余家解”之盛况。近现代以来,有多位学者对历代有关《老子的著作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如周云青、王重民、严灵峰等人。但这些文献仅提供了一部分基本情况,并未能收录全文,更有大量重要文献已然亡佈,只剩下一小部分幸存。
为了弥补这一缺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2008年启动了“《老子集成》整理与编纂”项目,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宗教文化出版社承担编辑出版任务。在3年的努力后,《老子集成》终于在2011年问世。这部作品的出版,对推进道家学术研究、传承和发展道家道教文化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老子集成》共15卷,1100万字,包括战国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傅奕校定古本等版本,以及保留至今的各种注疏文献共265种,其中包括80余种严灵峰所未收入的珍贵文献。这些资料不仅涵盖了常见的河上公注和王弼注,还包含敦煌本如顾欢《老子道德经注》,辑佚本如蒙文通辑王安石《 老 子 注》,孤本善本如吕知常 《 道德经讲义 》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外,《 老 子 集成》的内容还涉及到儒家的理解,如陆希声 《 道德真经传 》 和司马光 《 道德真经论 》;释家的解读,如陈致虚 《 道德经转语 》;以及儒释道三教之间关系等多个方面,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提供了丰富资料。此书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未来研究的一次启示,是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