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辩论大师庄子不喜欢辩论。这是因为庄子和辩论大师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观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现象,而庄子则是站在无限高远的角度,用道的视角,像镜子一般如实反映事物的本质。 俗世之人认为的彼此对立、是非荣辱,在庄子看来,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彼此对立、是非荣辱,都是出自于人的内心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来自于人的内心,是偏于一私、拘于一隅的。如果我们读到后面的《秋水》篇,看到庄子写河伯在秋水泛滥时候,觉得“天下之美尽在己”而洋洋自得,但当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时候,这时候才觉得天地之无限,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把拘于一己之私的井底之蛙的心态,叫做“河伯型”心态。 在上一节,庄子指出,人类喜欢辩论喜欢判定是非,不喜欢以一种更为宽广、高远的人生观去理解事物,这个事情毫无意义,也无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质,而唯有用“莫若以明”的视角,从我行其野中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 在这一节,我将继续向你展示如何从我行其野这个主题深入了解人类认识的事物。我会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马非马”和“指之非指”的辩论,让你明白概念与事物之间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这之前,你需要知道公孙龙提出的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涉及到"指"与"名"之间关系,即使使用了一个真正的手指(即手中的某根手指)去解释它不是手指;第二个命题涉及到"白马"与"马"之间关系,即便是一匹雪白色的活生生的马,它也被称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具体存在,与所给予它名字并没有直接联系。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那些关于名与实的问题其实都只是哲学上的讨论,它们并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启发,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世界,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的话题上来。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基于名称和概念进行争执的话语,因为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万物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就像我一样,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寻找生命中的意义。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如果每个人都能摆脱对于名称和概念所带来的束缚,只要他们愿意走出狭小的心灵空间,就可能发现所有的事务都是一体化存在,无需再通过复杂或愚蠢的小聪明来分析或评判。你只需直觉般地感觉到一切的一切,都源自同一个宇宙,没有分裂,没有界限,只有平等共存。
这就是我想要传达给你的信息——不要让你的思考局限在表面现象上,要尝试一次全新的旅程,一次超越概念、一次深入理解万有的旅程。在这样的旅程中,你会发现许多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了,同时也会感到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正是我行其野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达到完全自由开放的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