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学校时,老师会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成为科学家。同学们和老师都会夸赞我的志向高尚。长大后,同事们会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可能说是升职加薪,这样领导和同事们又会称赞我有进取心。不论小时候你梦想成就科学家,还是长大后追求的是金钱与地位,都被社会公认为一种生活的选择。如果你的答案不同,比如小时候想当富豪而长大后要做科学家,那么人们或许只会轻蔑一笑。
这世上真的存在一个共同的人生观吗?但这又与我何干呢?《庄子》中记载,他和朋友惠施一起在濠水桥散步。那时候的庄周是个无所事事的人,而惠施则是一位成功人士。
看到桥下游弋的鲦鱼,就像自己现在这样悠闲自得,不禁舒展懒腰感慨:“鲦鱼游来游去,是它们快乐的样子。”旁边的惠施见庄周不羁、不务正业,便反驳道:“你不是鱼,又怎知鱼之乐?”
庄周也回应道:“你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接着说:“虽然你不是鱼,但至少知道它不知道;而你既非鱼,也必然不知道它快乐的事。”
两人的对话充满了哲学意味,他们讨论着“名”与“实”的界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个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总是存在。而且,每个人的快乐源自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他人的认可来定义我们的幸福。
因此,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内心追求卓越,而不必过分关注外界的声音。我并不会因为别人不同意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最终,“子非吾,安知吾不知?”(如果他不是我,他怎么知道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