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无为不成的故事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於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无知前代哲王之道,加以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於此,我问道诸人,但见皆我所见,无达先贤。一日,我试览群书,对《道德经》一册感兴趣,便但观其数章,其文浅而意奥,如同未解其中奥妙。罢观之后旬日,再获他卷,对其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每一所注者各异见,因有如是。

我悉视其书,用心盘桓于书中久之,以一己之见,即似颇识到其中要义,但又恐怕后人笑我无知,所以未曾果断去试图对其进行注释。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翻阅这部经典,看到了其中的一句话:“民不畏死,又何以死而惧?”当时的天下初定,大多数民众顽皮且好逸恶劳,即便朝廷出重赏,也有人弃市;夜间宣布百官赏赐,也有人仍旧不知珍惜,这种情况正如古籍中的描述。

于是,我决定废除极刑和囚禁,只用法律和教育来引导人民,使他们明白正确的行为,从不逾年就减少了我的忧虑。我细心地研读这部《道德经》,发现它如同浓云密雾般深邃,如同山峦峰岭互相依偎般丰富,它既外表平静,却内在复杂,如同皎洁月光映照水面透明实象,又像是镜中映照出的真实形象,就像这样,一层层揭示,却又难以触摸探究。

根据这部经典中的话语,“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却只有寥寥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这让我意识到,那些被认为是“物外求真”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可以通过智慧与洞察力来揭开它们背后的秘密,因此我开始深思这些问题,在清晨思考这些疑惑,在夜晚沉思这些问题。

最终,在洪武七年的冬季十二月甲午这一天,我终于动笔,为这部著作撰写了自己的解读。在那之后,有许多学者也尝试着对此进行研究,但至今是否能契合老子的意愿,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只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为后世带来一点点启发。

在编写完毕后,由于时间仓促,没有机会进一步润色,所以恳请大家谅解。但愿此篇能够传达出朕对于《道德经》的敬仰,以及朕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如果能让后人因朕的小小文章而稍微领悟一些老子的教诲,那将是我生平最大的一份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