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学校时,老师会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成为科学家。同学们和老师都会夸赞我的志向高尚。长大后,同事们会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可能说是升职加薪,这样领导和同事们又会称赞我有进取心。不论小时候你梦想成就科学家,还是长大后追求的是金钱与地位,都被社会公认为一种生活的选择。如果你的答案不同,比如小时候想当富豪而长大后要做科学家,那么人们或许只会轻蔑一笑。
这世上真的存在一个共同的人生观吗?但这又与我何干呢?《庄子》中记载,他和朋友惠施一起在濠水桥散步。那时候的庄周是个悠闲人士,就像现在许多成功人士一样。他看着桥下游弋的鱼儿,看着它们快乐自得地在清澈的河水里自由穿梭,不禁叹道:“这是鱼儿快乐啊!”
惠施见状便批评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周回敬道:“你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鱼之乐?”
两人进行了一场关于知识、理解和认知界限的辩论,最终没有明确结果,只留下了彼此之间深刻的话题。这段对话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并强调了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间不必要直接比较或者争辩。
所以,无论是我过去告诉别人的理想,或是现在所追求的事业目标,都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无关。我可以继续前行,不必在意旁人的看法或评价,因为最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心灵空间,而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满足,而非他人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