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反复探寻比起老子庄子更深的悲哀之谜

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曾任过地方上的小吏,但一生穷愁潦倒,没有米下锅的日子多。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以待收完租后再借给他。但庄子却说,要先请示龙王,为他挖条河。那鱼在车辙沟里对他说:“等你的河挖成,我就进了干鱼店了。”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庄子》中的许多言辞虽尽而余味无穷。

《庄子》是一部由庄周和他的弟子的著作结集的书籍,我们所知的关于庄子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来源于此。此书中充满了荒唐不近情理的话语,没有倾向,不着边际,如同广阔无垠的海洋或深不可测的深渊,让人感到言辞虽尽但难以捉摸其深远之意。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庄子的时代更加乱离。在老子刚开始提倡道德至上时,有百余诸侯国,而到了庄子的时代,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争斗,一些战争导致死亡数万、甚至数十万。统治者视民如草木,一扫而空,他们像割草一样残害人民。世界仿佛成为一个大靶场,只有侥幸能存活;人民过日如悬梁困顿,无真理无是非。

学者间争论更为激烈,庄子形容这些争论如风起云涌般响彻四方,或鸣叫的小鸟欲破壳而出,却又毫无意义或无法解决问题。他用比喻说明,即便小偷被防范严密,大盗仍可一网打尽,将箱笼一起搬走,更怕锁不紧绳不牢。而齐国君主原系姜姓后裔,以圣人的法令治国井然有序,但田氏篡夺政权连带取走圣人的法制智慧,其后代世袭统治谁能奈何?即使提倡仁义消除仇恨,也只能偷走仁义本身。

根据《庄子》,圣人的智慧、贤者的才能,是祸乱天下的根源。圣人们通过教化使人类从自然状态演变到文明社会,从混沌中分出君子、小人,这一切都是他们造成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误区,因此必须封闭住思想家们的嘴巴,以保护每个人保持自己的智慧。这才能够让人们恢复纯朴本性,不再争斗产生战争。

总体来说,《老 子》的“微臣”、“独坐窦燕”,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而《莊 子》的“山高水长”则超越了一步,更追求的是原始自由与简单生活方式。在这两位哲学家的见解中,都反映出不同程度对现实社会批判,以及对于一种更高级文化形式追求的心愿。不过,由于历史环境差异,《莊 子》显得更加激烈地抨击现代文明,对传统儒家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并且推崇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