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曾任地方小吏,其社会地位仅及今日乡长。一生穷困潦倒,大多数时间都没有米下锅。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以等收完租后再借给他许多,但庄子却说:“路上车辙沟里有条鱼,我要给它一瓢水。”他认为自己需要先请示龙王,然后才能为监河侯挖一个大河。那鱼回答:“等你的河挖好时,我将变成干燥的食物了。”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庄子的形象被固定下来。
《庄子》这本书,是由庄周及其同代人的著作所编纂而成,我们对他的事迹和思想主要依据此书来了解。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看似荒唐、不近情理的言论,没有倾向,没有边界。这些道理如同广阔无垠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深渊,让人感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不仅争斗更加激烈,而且更为残酷。当时还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其中只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不断交战,一些重大战争常常导致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死亡。有些统治者视人民如草芥,就像割草一样残害着他们的生命。庄子形容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靶场,只能侥幸活下来,而人民过的是一种在梁上倒悬般艰难的地步,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之分。
学者之间的争论也愈发激烈,庄子认为,这些争论就像是大风起吹,每个人都加入进来;又像是即将破壳而出的鸟儿鸣叫,不仅没有意义,还徒劳无功。他用比喻来说,有人怕小偷,就会锁箱捆紧,但大盗则可能连箱带桩一起搬走,即使你锁得严实,也恐怕捆得不够紧。这一点可以从齐国的一个例证看出:原来的君主是姜姓后裔,他们按照圣人的法令治理齐国,使其变得繁荣昌盛。但田氏杀掉了君主,并且抄袭了圣人的法令制度,最终成为齐国统治者的家族,而谁能阻止他们呢?那些提倡仁义的人,就是为了消除仇恨,却连仁义一起被偷去。而那些拥有权势的人,则有人吹捧他们符合仁义,因此任何行为似乎都符合仁义标准。
庄子认为圣人们智慧和贤人们才能,是祸乱天下的根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教导人类“仁”、“义”、“礼”,让人类开始区分贵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竞争和冲突,这种局面实际上就是由圣人们造成的。如果能够封住这些思想家的嘴巴,让普通百姓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就会回归本真自然,不再发生争斗和战争。
总结来说,与老子的轻松向往小国寡民不同,庄子的态度更为反动,他甚至希望回到古时候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状态。在他的眼中文明成果都是机械化工具,比如桔槔取水器,它们促成了心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一切构成了对传统价值观质疑的一种方式,对现存秩序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