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邃的哲学沉思中反复探索成语无欲则刚的智慧我们发现比起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似乎有着更为深沉的悲哀

庄周,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其地位不及今日乡长。生平穷困潦倒,以至常无米下锅。他曾向监河侯借粮,但被告以待租后再借。庄子便请龙王挖河给鱼饮,而那鱼谓等其干为好。庄子的这般性情,可见《庄子》一书所载事迹与思想。

《庄子》系集之作,由庄周及其门人所著,我们知之多依此书。此书内容虽荒唐,不近情理,却无倾向,无边际,如海洋广阔,如深渊幽暗,让人觉言辞尽而余味永存。

相较老子二百年后的时代,更是混乱加剧。在老子的争斗刚起时,诸侯尚有百余国;到了庄子的时代,只剩十数国,其中七强大者不断交锋,一些战役死亡数万甚至几十万。不论统治者,对民如草木,便如割草一般残害人民生命。世界如大靶场,只能侥幸存活;人民日子艰难,如悬梁倒立。

学者间争论更激烈,与风起云涌、鸟鸣声响不异;但意义又似空谈或无用。有人怕小偷,则锁箱捆紧,但大盗则移走箱与绳索。一代齐君姜姓后裔,因遵圣法治齐国得善治,被田成子杀死,他不仅窃齐,还窃圣法令制度,其智慧不过圣礼赐予的厚礼。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祸乱天下的根源。他说圣人治国,如驯马,在古时人们与禽兽杂居,无君小人之分。当仁义礼制兴起,有了是非好坏、君子小人,从而发展智慧互相争夺,这种局面正是由圣人的过错造成的,因此要封住思想家的嘴,使人民保有自己的智慧,以恢复淳朴本性,避免争斗战争。

比起老子的求美小国寡民主张,庄子的愿望更远达于原始社会的人和禽兽共处时代。他对文明成果尤其激烈反对,比喻一个种菜的老人宁可挖隧道取水也不用桔槔,因为桔槔代表机械,将引发心机与人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