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二十余载的修行生涯中,记得有一段往事,让我对“无量天尊”这个称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差异,但当时的一些经验让我明白,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习惯。
回想起那个时代,有人曾问我:“你们道家怎么说‘阿弥陀佛’?”那时候,我回答说:“口头禅非宗教之统一模式,不必各教尽有。”但当时确实不曾听到类似“阿弥陀佛”的玄门用语。老修行们在打交道时,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应之。
九十年代初,我云游至东北地区,常往来于关东各庙之间。当时偶尔有顽皮的小道友以“无量天尊”调侃,但若被老道长听到,总以愠色或训诫止之。我感到新奇,便向这些小道友请教,“无量天尊”是怎么回事?
原来,“无量天尊”是一个趣闻。八十年代初,一位著名评书艺人在广播电台播出了一部传统评书。在这部作品中,所有出现的人物都会使用这样的称号。但后来,这个术语引起了许大师及东北地区威望较高的老道长们的大力反对。大师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因为它将一个与佛家的术语混淆起来,并且可能会给人们造成误解。
尽管如此,当代社会快速变化,加上艺术创作对于灵感寻求和表达自由的心理需求,使得这个术语逐渐得到接受。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它甚至开始被一些地方上的学者、文学家以及文化工作者所采纳,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
去年冬季,在南方的一个节日庆典上,我遇到两位南方的小朋友,他们用手机短信向我致意,其中便用了“无量天尊”的称呼。这让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过去,那时候虽然困惑过,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变化正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最后,我们可以从这一切故事中吸取一番智慧,即每一种语言、每一种习俗,无论如何简化,都无法完全捕捉其背后的哲学意义。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这些词汇,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与精神价值。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从而共同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