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官吏,但一生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监河侯答应之后又推迟了时间。庄子便拿出了一瓢水去给路边车辙沟里的鱼喝,却被鱼以等待他挖成的河入干鱼店为由拒绝。这段往事反映了庄子的无奈和幽默。
《庄子》是一部集结了庄周及其同代、后人的著作的作品,我们对其事迹和思想主要依据此书。此书中的言论虽然有时荒唐离奇,不近情理,却也常常让人感到深邃而厚重,如海洋般广阔,如深渊般难测。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庄子的时代更是乱象丛生。老子刚开始提倡“无为”的治国理念,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种理念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所摧毁。在那个年代,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争斗,一些战争导致死亡数万甚至数十万之多。而一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无惜残害人民的生命。
世界在那时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靶场,只能幸存的人才算得上侥幸。人们过着像悬挂在梁上的日子,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有的人因为偷窃镰刀就要遭遇死刑,而篡夺政权却能称王称霸。这一切都激起学者之间更加激烈的争论,就像风起云涌,大声喧哗;又像是即将破壳而出的鸟儿叫嚷,它们并非没有意义,便不利于任何事情发展。
有人担心小偷,就锁好箱子,再用绳索捆紧。但大盗却能够连带箱一起搬走,并且担心你锁得不严、捆得不紧。例如齐国原来的君主,是姜姓始祖,他们按照圣人的法令制度治理齐国,使其井然有序。一夜之间,田成孙杀掉齐君,不仅偷走了齐国,还包括圣人的法令制度作为礼物。他的一族世代统治齐国,又谁能阻止他们呢?那些提倡仁义的人,其实不过是在为他们准备了一份丰厚的赞扬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符合仁义,被吹捧成为榜样。
然而,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引发天下祸乱根源。他认为圣人们治理国家,就像驯化马匹一样,在古时候人类与动物混杂生活,没有区分君子小人。当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后,便出现了是非善恶、君子小人才产生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超越别人,从而发展智慧互相斗争,这种局面正是由于圣人的错误造成的。如果封住思想家的嘴巴,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才能恢复纯朴本性,不再发生争夺和战争。
老子的愿望只是实现小政府少人口,而庄子的愿望则更进一步,他梦想的是回到古时人类与禽兽共处的情景。他比老子更激烈地反对文明成果,因为机械化工具,如桔槔,用来取水就可能引发使用心机或手段斗争的心态。他形容一个人宁愿挖隧道抱罐取水,也不用这轻便省力的工具,因为桔槔代表着机械化思维,即使想到简便取水方式,也会考虑如何利用它来达成更多目的,从而引发更多的心机斗争和冲突。这表明他对于文明进步持怀疑态度,将之视为一种危险力量导致社会分裂与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