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其社会地位仅相当于今日乡长。其一生潦倒无依,有时甚至因饥饿而缺米下锅。他曾向监河侯借粮,但遭拒绝后,便以借水给车辙沟里鱼为由,请求龙王挖条河,那鱼则戏言等他完成这事,它就被烤干了。这段经历反映了庄子的幽默和不拘小节的性格。
《庄子》是庄周及其同辈学者著作的汇集,我们对他的思想和事迹主要来源于此书。在这部作品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似荒谬、超出常理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深邃而难以捉摸,使读者在阅读后感到留有余味无穷。
与老子相比,庄子生于一个更加动乱的时代。老子的思想刚刚开始影响天下,而到了庄子的时代,此影响已经更为普遍且激烈。此时,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进行着残酷的战争,一些战役造成数万至数十万人的死亡。统治者们视民如草木,不惜生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世界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能存活;人民过着像悬挂梁上般艰难的地步,没有明确的真理或是非黑白。
学者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对此,庄子感慨地说,这些争议如同大风起,每个人都发声;又如鸣叫的小鸟,无不显得多余且无济于事。他形象地比喻说,有人担心偷窃,就锁好箱柜,用绳索捆紧。但大盗却可能连箱柜一起搬走,并担心这些防护不足严密。不久前齐国君主姜姓,被田氏篡夺,他竟然拿走了齐国以及圣人的法治制度。这便是智慧如何被用来加剧祸乱。
根据庄子之见,圣人们所倡导的一切智慧与才能,是导致天下的混乱根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教化,让人类从野蛮状态转变成文明社会,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君子、小人、仁义礼制的问题,以及随之产生的心机斗争与战争。因此,他主张封闭那些思考问题的人,以保留每个人的自我智慧,只有这样可以让人们回到本质纯朴的状态,从而避免更多冲突和灾难。
总结来说,与老子的愿景相比,即追求小政府少民众,小国寡民生活方式,庄子表现出了更极端反对文明成果的情绪。他认为即使简单工具,如桔槔取水,也会引发使用机械手段解决问题乃至利用心计斗争的心态,因此宁愿选择复杂笨重的手法。而这种反思体现了他对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批判精神和哲学探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