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如今的乡长地位还差。他一生穷困潦倒,大多数时候都没有米下锅。在一次向监河侯借粮时,他被拒绝。监河侯答道:“等我收完租款,我会给你很多。”庄子回答:“路上车辙沟里有条鱼,我要给它一瓢水。”他说:“你等着吧,我要去问问龙王,让他们挖条河。”那鱼回应:“等你的河挖好时,我就变成干鱼了。”庄子便是这样一个人。
《庄子》是一本由庄周与其门人、友人所著作的集结体书,我们对他的事迹和思想主要依据这本书来了解。《庄子》中的许多言论虽荒唐不近情理,却无倾向,无边际。这其中的道理,就像广阔无垠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深渊,使人感到言辞虽尽而余味无穷。
相比老子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更为混乱。不仅争斗更加激烈,而且残酷程度加剧。那时天下还有百余诸侯国,但到了庄子的时代,只剩十几个,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交战,有些战役死者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之多。统治者视民如草木,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他们只能在世界这个大靶场中勉强生存,生活如同悬挂梁上的倒悬。
在学者之间的争论愈发激烈,庄子形容这些争论如同风起云涌、万窍齐鸣,又似欲出壳的小鸟叫声,不但有意义,也毫无用处。他比喻有人怕小偷,便锁箱捆紧,但大盗却能将箱与一起搬走,还担心锁得不严捆得不紧。例如齐国君主原是姜姓后代,他们按照圣人的法则治理齐国井然有序,但田氏杀君之后,将齐国及圣人的法则偷走,只留下丰厚礼物供后代享用,即使提倡仁义消除仇恨,他也抢先一步偷走了仁义。此类人物权势滔天,有谁敢指责?只因吹捧他们符合仁义罢了。
根据《易经》,圣人们治理国家犹如驯马,以古时人类与禽兽并行吃食玩耍,没有分辨君子小人的区别。当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便出现了是非善恶、君子小人的界限,每个人都想超越常规发展智慧互相竞争,这一切皆源自圣人的过失。一旦封住思想家们口舌,便可保留个人智慧,只有如此才能让人民恢复本性避免战争与争斗。
老子的愿望只是希望小国寡民,而庄子的愿望远胜于此,他甚至怀念古时人类与禽兽共处的一幕。而对待文明成果,两者也有所不同。老子反对机械化生产工具,如桔槔,因为使用机械取水就会引发使用心机和人斗争的心态。而对于这种机械化带来的改变,更感叹不已的是“种菜的人”宁愿挖隧道抱罐到井底取水也不用桔槤。这正显示出人类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可能导致更多的心机和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莊子的智慧》提供了一种思考文明进程以及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追求“更高”的文明层次的问题答案;同时,也提示我们审慎地看待那些似乎提升效率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潜在影响和风险,从而促进一个更加平衡、谨慎且关爱自然的人类社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