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有这样一句智慧的名言:“愚人只除外物,不除内心;智者则先治好内心,不去干扰外界。”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品味。庄子在他的思想之海中,也曾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点。他说:“一个人如同乘船航行于江湖,如果前方有一艘空船接近,却又无人驾舟,那么即使他性格再为害羞,也不会感到恼怒,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人触动了他的情绪。”
这个小故事与那句“愚人只除外物,不除内心;智者则先治好内心,不去干扰外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一艘虚空的船艇撞击到你的船,哪怕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你也不会生气,因为那里并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引起你的不满之人的存在。
在《庄子·山木》篇章中,庄子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豁达的心态是如何帮助人们处理世间纷争和困惑:“如果能像游走于世间一样保持自己的虚静,那谁还能伤害到你?”这里所说的“虚舟”,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超然自得、不被世事牵累的心境。
郭子仪,这位历史上著称的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其权力和地位令人瞩目,但他却选择开放自己府邸的大门,让百姓自由进出,他儿子的劝告让他犹豫,但郭子仪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流言蜚语,从而保护自己的清誉。在他的眼里,没有封闭与隐私,就没有诬陷的空间。正是这种豁达胸怀,使他成为朝堂上的重臣,直至晚年仍享受着皇帝的信任。
豁达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人类个性发展中的极致,它意味着对周遭世界宽容大度,对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守不移。拥有如此胸怀的人,他们看待利益与挑战时总能保持冷静,从容应对,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浪,用一种超然洒脱的情感去体验生命中的各种事情。
可以说,庄子的思想体系中,“虚舟”这一概念,就是关于如何通过豁达心态来处理现实问题的一种哲学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旧从他的书页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因为这些哲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