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无为之道篇二适时而动应对万象

养生之法:缘督以为经—遵循中正自然之道。何为自然之道?庄子通过三则故事予以阐述。

庖丁解牛 文惠君惊叹于庖丁解牛之高超技法,庖丁说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说:“我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本身的技术。刚开始宰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牛,不知从何下手,一年后宰牛,看见的就不是完整的了。而现在宰牛,全凭心神运作,而不用眼睛观察,只有心思在活动,没有任何感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就好像修汽车的师傅一样,从最初学起,每次都是从零到英雄,但随着时间和实践,他们看待问题、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更加成熟和高效,就像他们内心中已有了车子的构造和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就会事半功倍。

庖丁为什么会如此熟练,其原因在于他“ 依乎天理”,即依据事物自身的天然规律进行操作。这使得他的工作既省力又不会损害工具或材料,因此他能够长期使用同一把刀,即便是十九年,也能保持锋利如新。

公文轩见右师 公文轩看到右师独脚行走,对其感到困惑,并猜测是否因为遭受了什么灾难或人祸。如果是前者的情况,那么它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如果是后者的,那么它反映出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一种惩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明知故犯的事情,比如在寒冷的时候不穿衣服去游泳,或是在炎热的时候大量饮用冰镇水,这些行为都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光鲜表面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不知道的事实约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沼泽中的鸟类每走十步才能找到食物,每走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它们并不期待被圈养起来,即便如此,它们仍旧失去了自由飞翔的情趣。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个人的地位多么显赫,都不能避免受到各种约束,就连那些名贵鸟儿关进笼子里虽然安全但失去了飞翔自由的人类也是这样。

秦失吊老聃 老子去世后,当秦王来吊唁,他却只是哭三声就离开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必要深入悲伤。当问及此举时,他回答说:“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意味着当老子的时代到来了,他就应该出现;当他的时代过去了,他又能顺势自若地离开。这体现了一种安于命运、顺应时代潮流的心态,让人无法进入悲伤的情绪状态。

除此以外,对于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无论它们古老还是新颖,都不会因为某个人不理解它们而消逝,也不会因为理解它们而存在。一切都遵循事物发展的大法,用不着怨天尤人,有什么会改变历史趋势吗?一切都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轮回,一切均由历史推动,一切都是应运而生的产物。不管看得惯还是看不得总有一天会出现,所以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地球上,我们所能做的是“ 安时而处顺”,跟随潮流,与世界共舞,这不是逆来順受,而是不为己谋,为万象演化提供一种最好的支持与协助方式——无为然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