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其地位不及今日乡长。生平穷困潦倒,大半生无米下锅。他曾向监河侯借粮,但被拒绝。在此情形下,他竟然愿意为一条在车辙沟里游的鱼提供水,而当那鱼提出等他挖成河时再进干鱼店时,庄子坚持要先请示龙王。这段往事展示了庄子的独特性格。
《庄子》是一部由庄周及其同代人所著作的作品集,我们了解其事迹和思想主要依据此书。书中的言辞虽奇而远离常理,不带偏见,不拘泥于界限,让人感受其深邃如海洋广阔,无边,如幽深难测之深渊,让人感到言简意赅而又余味无穷。
与老子相比,庄子生活在更乱的时代。老子的时代刚开始争斗时期结束,当到庄子的时代,这些争斗更加激烈且残酷。不仅如此,那时国家从百多个诸侯国缩减到了十几个,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交战,一些战争造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死亡。而一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将人民屠杀得像割草一样。此景象让庄子形容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能活下来;人民过着极度艰苦的日子,如悬挂梁上般难以忍受。
学者间争论也愈发激烈,对此,庄子说这些争论如同大风起兮、万窍同时鸣叫,或是小鸟欲出壳之声,不但没有意义,也毫无用处。他比喻有人为了防止小偷锁箱捆绑,但即便这样,大盗仍可将整个箱匣搬走,并担忧锁定不严、捆绑不紧。此例亦指齐国君主姜姓后裔,他们遵循圣人的法令制度治理齐国井然有序。一夜之间,被田成孙杀害并篡夺了齐国和圣人的法制。这使得圣人的智慧成为他们统治工具的一份丰厚礼物,使他们世代称霸谁能阻止?
他提倡仁义,以消除仇恨,却连仁义一起偷去。他认为拥有权势的人,就有人吹捧他的行为符合仁义。因此,他认为圣人们和贤人们的智慧和才能,是天下的祸根。
根据《易经》,人类最初与禽兽杂居,没有区分君子小人。但随着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便出现了是非好坏、君子小人才阶层化发展智慧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这个局面,这实则是由圣人的教导引发的问题。如果能封住思想家的嘴巴,让大家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就能够恢复本性,从而避免争斗和战争。
总结来说,《老子的道德经》只梦想着少数民族,小国寡民,而《庄子の道德经》甚至向往的是原始社会中的混沌状态,与老子的反对文明成果观点不同,更为激烈地批判文明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