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仁义的枷锁,回归自然本性 ——《庄子·马蹄》与老子道德经的共鸣
在庄子的笔下,马儿原本是自由自在地奔腾于草原之中,它们天生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灵魂和生命力。然而,当伯乐出现时,一连串残酷的手段被施加于这些野性的生物上:“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直至“马之死者十二三矣”。这一切仅仅因为一句“我善治马”的自我满足,而非对马儿真正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中的短语“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所谓的文明进步背后隐藏着的真相——我们在追求理想与秩序时,不知不觉地牺牲了个体自由与自然本能。庄子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反思这种过程,他梦想着一个纯粹而平静的人类社会,那里没有强制,没有束缚,每个人都能如同原始时代一样,无拘无束地生活。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宁静安详的地方,那里的居民既无知识亦无欲望,他们生活得像古代人一般简单而快乐。而韩愈则痛叹世间缺乏识别人才的人,如同发现千里马却无法找到伯乐一样。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有才华,也只能沦为奴隶手中的工具,最终丧失其天生的个性和活力。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一端,看着那些曾经充满野性的生命,如今只剩下低头嗡嚼物质世界的小小存在,我们不禁思考:还有谁敢于脱离主流,以庄子的方式坚守生命的本源?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但是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是不是我们自己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善良?
面对这片混乱而又美好的地球,我们是否还能回到那份最初的心灵纯净,从容应对未知呢?也许,在岁月清流带来的悲欢之后,我们心底那份回家的热望会被点燃。庄子将成为支撑那热望的一棵参天巨木,在故园的大道上守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