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一盈也、音声之一和也、先后之一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事行言教。不言教者,不与民争利,而顺其自然。此则使民自觉其所好,从自然法则运行,无需强加规条,使万物得以自由发展,而非由一人主宰。
两种版本意思相同,但表达上有一些差异。在河尚公版中,“万物作焉而不辞”在帛书修正版改成了“万物作而弗始”,河尚公版的表述比较具体明白一些。而在帛书修正版中多用了很多“也是”字,使整个文本读起来更加儒雅。
这里我们将使用帛书修正版来阐述。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和辩证的手法来说明两个极端之间的关系,如同鲜花与败叶的对比一样,以此来解释世间事物如何存在并且互相关联。
第一句大意是:天下的众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好的东西,那就是真正好的东西,因为没有这种好东西的地方就显得丑陋。但同时,他们又都知道那些优秀的事物,只因为它们拥有不足或缺陷的地方。
第二句大意是:因此,有与没有这两种状态总是在一起共存困难和容易达到成功时才进行比较,一件事情是否长短看它所处环境,一件事情是否高低看它放在哪里会更显出多余的一面。一首乐曲只有单音和复声共同发挥才能产生动听的旋律,而一系列事件按照先后的顺序展开都是因为它们共享着一个共同前进的方向,这种关系不可改变。
第三句至第五句的大意是:所以,对于那些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人,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到国家的事务中去,而是在人们不知觉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行动。而这些君王并不通过直接命令来教育人民,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设立规律让人民自发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不过,这样的君王当他们完成了一切工作之后,也不会把功劳归咎给自己,即使他的贡献被认为非常重要,他也不會要求回报。他这样做,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样才符合真诚和高贵,所以他从未试图要更多。这一点,与我们的国家何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