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真人生少做梦多见0610庄子

梦觉关:探寻庄子哲学的深层次

在古代中国,关于梦与觉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北宋徽宗年间,一位僧人在广东丹霞山中悟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筑庵名曰“梦觉关”。南宋大儒朱熹也有“格物是梦觉关”之说。明代书法家田致平还将其居所取号为“梦觉关”。这些“梦觉关”的说法,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梦境哲学思考的重视,也反映出一种理性和超脱的心态。

《庄子》作为先秦时期最早以纯粹理性态度来思索夢的一部著作,其对夢覺活動的哲學反思集中體現在「長梧子論聖」的寓言故事中。在這個故事中,長梧子與瞿鶴子的對話展現了一種對於生命真諦和聖人的理解上的分歧,而庄子的批評則揭示了人們對夢與覺醒之間界限模糊性的認識。

庄子提出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的觀點,這意味著我們無法確定哪些經歷是真實的,哪些是幻象。他還指出,即使是在夢中,我們也會試圖解釋自己的夢境,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只有真正覺醒的人才能看透這一切。

從另一方面來看,庄子的思想也強調了人生的相待關係,他認為世人常以相待的心態看待生死和dreams and wakefulness。例如,他提到了麗姬悔泣的事例,她最初因為被俘而悲傷,但後來卻因為成為王妃而後悔過去的悲痛。這種情況表明我們難以判斷生與死是否真的值得喜愛或惡恨。

为了摆脱这种迷惑,我们需要超越Dreams and Wakefulness之间的分别。这就是庄子的"不Dream"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完全没有Dreams,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执着于Dreams 和Wakefulness 之间的区别。只有达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进入一个超越Dreams 和Wakefulness 的领域,这个领域被称为"大觉"(Great Awakening),它允许我们认识到所有东西都是统一无二,没有分别,无欲无求,就像游走于尘埃外面一样自由无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