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真人生庄子无为有为的梦境篇章

梦觉关:探寻庄子哲学的深层次

在古代中国,关于梦与觉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北宋徽宗年间,一位僧人在广东丹霞山中悟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并筑庵名为“梦觉关”。南宋大儒朱熹也有“格物是梦觉关”的说法。而明代书法家田致平则将其居所取名为“梦觉关”。

这些“梦觉关”的名称,不仅仅是对地方地理的命名,更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在这方面,先秦时期最早以纯粹理性态度来思索梦的一部著作,就是《庄子》。庄子的哲学反思集中体现在他那著名寓言故事——长梧子论圣。

长梧子与瞿鹊子就圣人的境界进行了讨论,而庄子借长梧子的口,对他们两种说法都提出了批评。他指出:“方其梦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我们认为自己醒着,但其实可能仍然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对于生命和死亡也是如此迷惑。庄子的髑髅言死之dream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在这个故事中,一具空骨头告诉庄子死亡比生命快乐,因为没有贪生失理、斧钍之诛、冻馁之患等等生人的累。这说明了悦生的恶死只不过是一种相待之念所造成的人生迷惑。

要摆脱这种迷惑,我们需要超越 梦与醒之间的分别,这就是《齐物论》的最后一章中的一个故事——庄周化为蝴蝶。在这个故事里,庄周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变成了蝴蝶,或许他的醒来状态只是蝴蝶的一个dream。这就是所谓的物化,也就是人与物不再有分别对待,没有是非、生死、dream & wake 的分别,只有一个特殊领域,那就是不Dream。

这样的境界只有真人或圣人才能够达到,所以《庄子》书中有真人的寝室永远不会有Dreams说的说法。不Dream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精神活动,只是不要执着于Dreams 与 Wakes 之间的分别。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能真正透破" dream-wake 关",从而无彼我、一多少、一大小,无欲无求,与万物一体,“游乎尘垢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