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信瑞在崂山太清宫,一个有2153年的悠久历史的海滨道观。这里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也被称作“神仙窟宅”、“灵异之府”。我非常荣幸能加入这个大家庭,并受到道众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的圣典丰富多样,让人难以选择。《道德经》是一部“万经之王”,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所以我也忍不住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些珍贵的智慧,持而保之。我准备得有些仓促,能挖掘多少就挖掘多少吧。
在我们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当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时,作为修行者,我们更应冷静思考如何前进?实际上,在二千多年前,太上老君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君说:“我有三宝,我将其持而保之。”我谨慎地守护着它们,我不会失去它们,只需长期保持这三个宝贝,就可以了。正如我们打坐一样,要安神固形,是反照自己,不加任何冥想,将杂念排除出去才能固精养气凝神。
太上老君提出的“三宝”,儒家孔子向他请教后也提出相同的三宝:“知、仁、勇”。后来佛教借鉴中国文化,把佛、法、僧也称为三宝。“三宝”的名称都是借用自太上老君,但久用不归还,就直接使用到现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太上老君慈悲且宽宏大量,即使他的思想被广泛使用,也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只让人们继续使用。
近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如果没有道家的思想,那么中国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只有中华文明仍然保留并演进,这是因为有了 道教的思想。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是唯一保持传统并不断演化的地方。
太上老君要求我们要把这三个珍贵的事物“持而保 之”,谁能够拿到就会受益匪浅,如果能够掌握它们,就会得到保护,那就是功德无量。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尚书》中,然后又被佛教借用,它们都很长时间都未归还;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比如词汇“方丈”,源于我们的 道教中,用来描述对人的内心状态,以及对天性的理解。而在其他文化里,“方丈”同样被用于尊敬高层次的人士或领导者的称呼。
《庄子·天下篇》提及:“方,大也;《大戴礼记·本命》则指出:“丈 长 也。”即对那些懂得事物本质的人所用的尊称。而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海中的仙山,如蓬莱、中岳瀛洲等,这里的 “方丈” 指的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而佛教也有类似的概念,被认为是值得保护和尊敬的一部分事物。当你从这些角度考虑,你会发现,无论是在何种形式下,“持而保 之” 都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承诺,是一种爱护,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和私欲的心理境界,一种真正放眼于宇宙间万象生存与变化的大局观念。”
那么,这三个什么呢?
第一,就是慈,就是慈心于万事万物,是万善之根本,是"道" 的直接体现,其它两个只不过是围绕着慈推导出来的一个结果。所以"慈" 就成为了我们立身行道路径上的核心支柱,因为它来自于 "大", 而 "大" 是一切东西产生生命力的源泉。如果你想要学习 "大", 那就从这个无私无畏的大爱开始好好学起。你必须学会以这种方式去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你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原则,因此成为真正的人才成为英雄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如果你总是在小事情、小关系、小问题面前犹豫不决,那么你的精神力量将永远无法达到顶峰,而只能停留在平庸的地步,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因此,你必须学会积极面对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质,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具魅力,以便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舞台当中去。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周围人的态度如何变化,你都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这是个人的意志决定胜负,而不是外界因素决定胜负。你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克服所有障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