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出家”,不仅是身外的物质世界的舍离,更是一种心性的净化与内在修行。《立教十五论》中,重阳真人对此有着深刻的阐述。在他看来,“出家”并非简单地抛弃世俗生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
“凡出家者,先须投庵。”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基本原则:想要真正修行,就必须先找到一个安宁、清净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所。这是一个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依靠的地方,让人能够放下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专注于内在的修炼。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到动与静之间的平衡。过度劳累会损害身体,也会影响心灵;而过于求静,不动弹,则会导致气血凝滞,同样对健康不利。所以,在道教修行中,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既能养生,又能炼神、悟道的心态,这就是所谓的“得中”。
《十五论》的开篇第一论,并没有直接说到什么“舍”,却通过一系列逻辑性强且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为深层次的人生观念和修行法门。这便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只有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这种常态,即使是在茅草庵里,也可以做到一心只念修行事。
这里,“舍”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肉体上的离开,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从红尘世界的情感纠缠中抽离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无牵挂,无欲望,只为了追求真实自我提升的心境。
因此,当我们谈及道教之“出家”时,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心灵转变,而不是单纯地离开家庭或社会。它要求我们拥有勇敢面对现实挑战,同时又不失对生命本质探索的一份热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道之路。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一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身有依倚,心渐得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立教十五论》不仅提供了关于如何成为真正道人的指导,而且还揭示了一条通往个人成就与自我实现之路的大门。此大门并不指向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指向每个人的内心里,那里藏着最真实、最纯粹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