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出家”之谜,解开了《立教十五论》的智慧光芒。道德经中提倡的“道法自然”,如同一位慈祥的师父,指引着我们如何在人间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全真派道人的出家之路,可溯源于重阳真人及其传世之《重阳立教十五论》。这部经典详细讲说了全真道人的言行规诫,是了解全真道不可不读的文献。
祖师开篇第一论,就写到了“出家”二字:“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是一处可以寄居的地方,当身体有所依倚,心渐得安,便是修行之门。这意味着修行需要找到身心之间的平衡,不可过劳或过于求静,以免损气或凝滞。此即住庵(安)之法。
动以养身、静以炼神,不论是动还是静,都需取其中和。若动作过度则会败坏气血;若长久为静而不动亦会导致气血凝滞,因此修行妙在于“得中”。能守常,则明心见性,此乃修行之要旨。
祖师慈悲,《十五论》开篇虽名为“住庵”,却点明了修行基调:投庵让身体有依倚,使心渐得安,即入真道门路;警惕两种偏颇现象——过度劳形与求静止;守“中”、“常”,便明白了住庵时的修行法。此即为真正出家的意义。
世人对其他宗教中的出家概念熟悉,但对此理解上看,道教所言之“出家”,似乎蕴含相同理念与法则。但首先需超越尘世烦杂,有勇决的心才能得方外清净。这是对红尘物质舍离,“此‘家’借指外在事物对修行干扰”。
隐世修行的人令人敬佩,但选择何种方式重要的是,你能否做到纵然沉于世相,却心内终无尘染?因此真正的出的离,是心意上的舍,并通过修习达到内心上的安宁。此乃对于外界因素干扰的心念上的舍离。而非逃离红尘世界,而是在寻求身与心上的内外得安。
至此,我们就明白祖师提出“住庵”的深远意义。在另一版本《十五论》最后一句,“此是住庵之法”改写为“住安之法”。祖师用意深远,以庵来栖身,以安来止心。如此,一切皆回归自然大 道,这才是道教中的奥义。